未成年性行為近年來屢見不鮮,不僅是社會高度關注的敏感議題,也衍生出許多法律問題。許多人因為對於相關法律規定不甚了解,導致在面對指控時手足無措,而無從為自己辯解。接下來法律得來訴將帶您認識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法律框架,以法律解答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可能產生的刑事責任與賠償問題,並提供實用建議,幫助您在此類案件中自證清白或降低法律風險。透過我們的全面分析,讓您更知道該怎麼去應對接下來的狀況。
未成年性行為判刑關多久?先來看法律定義

與未成年性行為判刑主要的法規依據《刑法》第227條。該條文明確規定與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可能面臨的刑責,無論行為是否雙方自願,都可能涉犯刑法第227條的規定:
-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性交者,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- 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,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-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性交者,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- 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- 第一項、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。
⑴ 以未成年人的年齡劃分
未成年人分為兩個主要年齡層次:未滿14歲以及14歲至未滿16歲。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被認為完全不具備性同意能力,因此即使取得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同意,被告仍然可能構成犯罪。
⑵ 規範範圍
涵蓋性交行為以及猥褻行為,無論是哪種類型,只要對象是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,都可能觸法。
⑶ 未遂犯的處罰
即使被告與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實際上尚未發生性交行為,但綜合整體情形,如已有性交犯意之外在表徵,仍有可能構成刑法第227條第5項的未遂犯。
綜合上面的說明,雖然刑法針對就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範圍針對與未滿14歲、14歲至16歲的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有不同的規範,但相同的事都需要面對不低的刑責,不可不慎。
未成年性行為判刑關多久?可以緩刑嗎?
依我國實務案例中,未成年性行為判刑案件中,雖然法律賦予部分案件緩刑的可能性,但對於與未成年性行為案件,法院通常持謹慎態度,尤其是涉及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時,緩刑的適用相當有限。因此,除了緩刑要件的適用以外,整體訴訟策略的操作將至關重要。
緩刑的法律基礎
根據刑法第74條的規定,被告需符合以下條件才可能獲得緩刑:
- 刑度限制
緩刑僅適用於刑期在2年以下的案件。因此,針對未滿14歲未成年人的性交行為(刑期為3年以上10年以下),通常無法適用緩刑。相較之下,若涉及14歲至未滿16歲未成年人的猥褻行為(刑期為3年以下),則緩刑的可能性較高。 - 積極彌補行為影響
在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相關判例中,是否給予緩刑影響最大的無非是雙方達成和解,若被告能積極與被害人及其家屬達成和解,並支付賠償,例如精神慰撫金或醫療費用,可能成為法院減輕刑罰或適用緩刑的理由。 -
被告是初犯
若被告無前科,且在案件發生的犯後態度良好,這將是影響法院是否給予緩刑的重要標準之一。
➤ 延伸閱讀:怎麼樣會有前科?有前科不能做什麼工作?別急,10分鐘一次看完!
- 案件的特殊情節
若案件中的雙方年齡相近,例如被告為17歲而未成年人為15歲,且行為時雙方是情侶關係,法院可能考量「兩小無猜」特殊條件,從而增加給予緩刑的機會。
未成年性行為適用兩小無猜條款嗎?
針對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案件,還有一項廣為人知的觀念是「兩小無猜條款」。條款的核心在於法律對未滿18歲的青少年情侶行為予以一定程度的寬容,避免過度懲罰。然而,是否適用「兩小無猜條款」仍需依據法律規定及案件具體情況判斷。接下來,讓我們詳細解析兩小無猜條款的適用:
- 刑法第227-1條:減刑或免刑
「十八歲以下之人犯前條之罪者,減輕或免除其刑。」
此條文的設立目的是考量未成年人行為人的心智尚未成熟,若行為人未滿18歲且雙方年齡接近,法院可能基於此條款對其進行減刑或免刑。此條規定便是常聽到的「兩小無猜」條款。 - 刑法第239條:告訴乃論
根據該條文規定,對於以下情況須由被害人提出告訴,檢察機關才會進行刑事追訴:「未滿十八歲之人犯第227條(與未成年人性交罪)之罪。」如被告未滿18歲,其行為僅能在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告訴後,才會受到刑事追訴。
簡而言之,在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案件中,有一種特殊情形,也就是未滿18歲的被告與未滿16歲之人發生性行為時,刑事追訴需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出告訴後才能發動,且法院會考量雙方都是未成年人,涉犯本條時的客觀條件等,給予減刑或免刑的機會。
如果未成年性交時不知道對方未成年會怎麼樣?怎麼證明?

涉及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案件中,被告多半會主張「不知對方未成年」,但此抗辯理由法院一定會嚴加審酌。然而,若被告確實在行為發生時無法合理得知對方未成年,或是遭到對方欺瞞,則很有可能抗辯成立,而獲取較低的刑度或是無罪判決,接下來讓我們分別用法院的角度以及被告的角度討論:
法律如何看待「不知對方未成年」的主張?
- 被害人的外觀
如被害人的外觀顯難判斷實際年齡,加上被告也已經盡查驗證件或其他核實方法的話,法院較有可能採信被告的說法,認定被告確實無從判斷也不知被害人有未滿16歲的情形。 - 法律不完全接受「不知情」作為抗辯理由
在法律上,行為人對對方年齡的「不知情」並不能直接免除罪責。因為《刑法》第227條的核心精神是保護未成年人,即使行為人無惡意或確實不了解對方年齡,行為本身仍可能構成犯罪。 - 行為人的核實責任
法院通常要求行為人在與對方發生性行為前,應盡合理義務確認對方年齡,例如透過社交平台對話記錄、實際交流或查看證件等方式。
被告應如何證明「不知對方未成年」?
若被告遭刑事追訴與未成年性行為的情形,需提出證據充分證明自己就對方未成年一事確實不知情,並可以透過以下證據說服法院:
- 對話記錄或其他交流證據
提供雙方在發生行為前的對話記錄,證明對方曾故意隱瞞年齡或行為人有理由相信對方已成年。 - 目擊證人的證詞
若有其他人能證明對方曾在公開場合表現或宣稱自己已成年,這也可能成為抗辯的重要佐證。 - 社交媒體紀錄
若對方在社交平台上使用成年身份進行交流或展示,這可能成為行為人「不知情」的合理依據。
在涉及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案件中,「不知對方未成年」實際上多半需要多種證據佐證,行為人應盡合理注意義務確認對方年齡,並在遭追訴時積極整理相關證據,如果不知道如何為自己抗辯,歡迎諮詢法律得來訴,爭取最有利的結果。
賠償範圍與計算方式
在涉及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案件中,若行為人被認定有罪,除了刑事責任外,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。精神慰撫金是被害人及其家屬常提出的主要民事賠償項目之一。該賠償旨在補償被害人因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及其影響。精神慰撫金的金額通常依案件情節、被害人受損程度及行為人經濟能力等因素決定。
精神慰撫金的計算考量因素
- 被害人年齡與身心受損程度
年齡越低的未成年人,其心智發展越易受此事件影響,法院可能基於保護原則提高賠償金額。若事件導致長期心理影響,例如焦慮、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賠償金額通常會增加。 - 事件嚴重性
是否涉及強制手段、誘騙或權力不對等關係(如教師與學生)會影響精神慰撫金的高低。若事件被媒體曝光,對被害人社會聲譽造成進一步損害,法院可能視為額外的精神損害。 - 行為人的犯意與犯後態度
若行為人明知對方未成年仍故意為之,法院通常認定行為人應支付較高金額的精神慰撫金。若行為人有誠意悔過並積極和解,賠償金額可能適度調整。 - 被害人家庭的經濟與社會地位
被害人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亦可能影響賠償金額,法院通常會考慮賠償對其心理修復的實際效用。
精神慰撫金是未成年性行為案件中最具影響力的賠償項目,其金額主要根據被害人的受損程度及案件情節而定。在一般案件中,多數得賠償金額大約落在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,但如果對未成年人造成重大心理創傷,或是引發社會關注,則有可能達到百萬以上。所以對於行為人來說,積極與被害人和解,並展現悔過態度,是減少賠償壓力的重要策略。同時,行為人應在專業律師的協助下制定完整的應對計畫,以在法律程序中爭取最佳結果。
未成年性交被告,律師可以怎麼幫我
➊ 案件初期:法律分析與證據蒐集
- 分析案件事實與法律條文:分析被告的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,評估可能面臨的刑事風險。
- 協助整理證據:律師能幫助被告蒐集對其有利的證據,例如對話紀錄、社交平台資訊或證人證詞,證明行為人不知對方未成年或行為不存在強制性。
- 確認告訴有效性:若案件屬於《刑法》第239條規定的告訴乃論罪(未滿18歲行為人),律師會檢視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是否依法提起告訴。
➋ 案件審理:提供辯護策略及方向
- 協助了解審理程序
未成年性交案件通常涉及複雜的法律與社會道德問題,律師能協助被告了解案件可能的發展方向,也能清楚告知將來審理程序的流程,避免因情緒失控或不當發言加重法律責任。同時律師也會分析是否具有無罪答辯之空間,以爭取最佳結果。 - 爭取和解
律師能與被害人及其家屬協商,嘗試達成和解,協助補償被害人因本案造成的傷害,還可能成為量刑時的重要考量因素。 - 法庭辯護
律師將依據檢察官起訴時證據提出辯護,並可以透過詰問證人之方式,盡可能還原事實的原貌,或是協助量刑時的辯護,降低可能的刑期,也能向法院說明被告的犯後態度、和解的進程,向法院請求緩刑的諭知。 - 民事部分:賠償金額協商
若案件進入民事訴訟階段,律師可協助被告與被害人協商合理的賠償金額,避免過高的精神慰撫金或損害賠償。在無法和解的情況下,律師將協助被告提出證據及辯論,減輕其賠償責任。
小結
法律得來訴在針對與未成年發生性行為的刑民事訴訟皆有豐富經驗,如您面對未成年性行為判刑的刑民事訴訟,我們將能成為您最重要的法律顧問。從案件初期的證據整理,到審判中的法律辯護與刑期減免,再到民事賠償的協商,在每一階段都能為您提供專業支持,爭取最有利的結果。無論案件多麼複雜,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,讓法律得來訴的專業成為您最有力的依靠。